《沁园春·长沙》教案

【单元导语】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扼要解释和说明单元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阐述选文情况和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提供活动的主要路径,提示单元核心任务、学习目标)

【学习提示】

《沁园春·长沙》: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单元学习任务】

二、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1,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2、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欣赏这首词。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3.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学之间相互

基于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将《沁园春·长沙》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品味意象、意境;

2.体会炼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曹操眼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悲凉雄浑,是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微凉轻灵,是王勃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浩渺烟波。它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绵绵愁绪更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

二、检查预习

1、文化知识

,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2、知人论世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豪迈的词。

三、朗诵

1、初读,注意字音、节奏。

2、再读注意情感。(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3、学生齐读、个别读、名家示范读。

四、整体感知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明确:上阙:立、看、怅、问

下阙:携、忆、记

总结:其中“看”“忆”分别一字领起上下阙。

上片写景,并即景抒情,下片追忆往事。

五、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班级组织绘画活动,要求将本文描绘成四幅图画将如何构图并给这四幅画命名?

要求: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交流,并派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一)第一小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预设:

1、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构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独立状态)、湘江北流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2、命名:独立寒秋图

(二)第二小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预设:

1、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构图要素:山、林、江、舸、鹰、鱼

2、命名:湘江秋景图

教师追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炼字)

预设:

①层林尽

“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树色之浓)

②百舸

“争”,用拟人手法,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行船之奋)

③鹰长空: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雄鹰之健)

④“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染”写树色之浓。

教师追问: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老师将其中两句改动为“绿藤新树晨鸦……大道春风肥马”,同学们觉得二者传达出的意境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前者意境悲凉,后者生机有活力。这两者都有“藤”“树”“鸦”“道”“风”“马”,但传达出的意境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前面的修饰语,“藤”“树”“鸦”“道”“风”“马”本是大自然的客观物象,“枯”“老”“西”等却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思,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便形成了意象。而意境则是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2)《沁园春·长沙》借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又是怎样描绘的湘江秋景图)

预设: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

技法: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3)“自古逢秋悲寂寥”,在诗人笔下展现出确是这样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秋景图,这恰是与诗人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出。 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预设:面对秋景和苍茫的大地,词人却把“景”抛开,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由自然过渡到人事。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三)第三小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预设:

1、构图要素:同学少年(人物);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以天下为己任(人物的形象特点、画中人物状态)

2、命名:岁月峥嵘图

教师追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四)第四小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赏析这几句话。

预设:

1、构图要素: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命名:中流击水图

明确: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的情形。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实际预示着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着,表达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

六、小结

上片写景,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追忆往事,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七、作业

1、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2、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注:一些内容来源公开信息,若无意侵犯了你的版权,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管理。

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